战“疫”周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奋斗

 admin   2025-05-20 03:59   48 人阅读  0 条评论

对于战“疫”周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奋斗以及关于疫情周记通用版的题,很多人都是比较关注的话题,接下来让小编带来了解一下吧!

嘉定区新闻中心新闻采访部主编——于超

3月31日,我原本计划接下来几天进驻单位。我突然接到小区“2+12”封城管理的通知。我立即紧急“收回”,比4月1日浦西地区实施的封闭管理还要早,提前一天进入“封城”。

作为一名党员,回到社区后,我主动向社区汇报,加入志愿者队伍。一周来,我看到了居民的坚持和理解,看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合和奉献,看到了医护人员的细心和耐心,看到了临时志愿者队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他们或许有缺点和不足,但此时此刻,一颗勇敢面对、真诚付出的心就显得无比珍贵。

聚起来是一团火,散了就是满天繁星

我家住在南翔镇向华社区火车站路121弄,这个社区主要是动迁居民和老年人。我原本以为没有年轻人会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直到我扫描二维码进入社区志愿者群,才发现志愿者已经有几十人,还有不少“新人”陆续加入。52间房子里有72人。志愿者们,有了这些有力力量的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就有信心、有保障。

从陌生人到一群朋友,再到一起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我了解到这个团队有教师、白领、“IT人”、私营企业主、退休人员。他们在社区里几乎从未见过面。有几个人彼此很了解。但加入这个团队就像在战壕里并肩作战。封城第二天,就开始对社区全体成员进行核酸筛查。群主在微信群里拨打电话,不到2秒,就收到了回复。一连串“收到”“了解”“就去吧”的肯定回复,为后续的核酸筛查和各项必要检测打响了“发令枪”。

按照通知时间,大家来到社区广场,立即穿上防护服。由于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难免有些茫然。这时,队伍中一些参加过志愿服务的“老人”站了起来,指导大家如何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并不断提醒大家一定要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戴好防护服。标准化脱防护服。特别是脱脱时尽量多洗手,不要直接接触防护服表面。穿上“大白”并不容易。志愿者们互相帮助。有的忘记戴帽子,有的手套塞得不严实。由于缺乏防护经验,他们立即进行“补课”。

“聚则一团火,散则满天星”。非常时期,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分配完任务后,志愿者们来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内场”有协助医疗、清点人数的阵地,“外场”有维持秩序、“扫楼”的阵地。一群“大白”分工明确。聚集在一起领取任务,到分散社区的各个角落单独执行任务,时间不超过15分钟。

筛查过程中,社区里充斥着志愿者的呼喊声“保持两米,保持两米,这是你的生命线,也是大家的生命线。”维持秩序的志愿者们不断思考着“新词”,缓解了排队等候的居民略显焦躁的情绪;“下楼吧,下楼吧,你要动就动。”这些网络用语是志愿者们经常使用的。“清扫建筑物。”

物资发放、生活垃圾运输、药品发放……每一项任务,志愿者几乎都冲在最前线。无论是凌晨4点30分的紧急通知,还是从日出一直工作到月亮高悬的夜晚,他们都没有丝毫抱怨。有的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还需要志愿者吗?”

整体安排也需要灵活性

由于人手不足,居委会工作人员只能按照认领“责任田”的方式分配所属管理的社区,协调安排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香花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王杰,是派驻我们社区的“特派员”。每次有任务,她都会先协调,然后再一一安排。她个子不高,年纪也不大,但做事干脆利落,思路清晰。她会很快针对不同的任务给出一套工作计划。由于每次能来上班的志愿者人数不一样,这给任务分配带来了挑战,但王杰总有办法应对。每次来到现场,她都会提前打印出居民名单和楼房数量,并根据实际到场的志愿者人数分配不同的走廊。有时志愿者因各种原因不能到达,每个人都被分配了,工作任务自然增加了,但我们绝对可以忙而不乱,不留下任何建筑物或人。

面对2000多人的社区和各种各样的工作安排,只有一个“王杰”自然是不够的。有工作经验、善于发现题、解决题的志愿者成为王杰的“得力助手”。4月7日的核酸筛查任务中,45号居民王芳担当了现场“总指挥”的角色。“队伍太长了,请放慢速度,稍后再叫人。”“快点,5号楼开始喊叫了,快走!”“请大家提醒排队等候的居民保持2米距离。”王芳说道。我在社区里快速慢跑,来回观察排队情况,并立即通知微信群里的大家放慢速度或加快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经过连续多日的封锁,居民们自然会感到有些焦虑。经过王杰和志愿者协商,核酸筛查的顺序正在不断调整。“这栋楼不可能每次都安排在前面,也不可能总是安排在后面。”大家一致认为,筛查顺序需要调整,让居民有更公平的感觉。于是,整个社区被分裂为“河东”和“河西”两个区域。每次调用建筑物时,并不是完全按照建筑物的数字大小来排列的。基本保证了每栋楼都有正面和背面。这样,居民不再抱怨谁先谁后,更能支持、理解、配合志愿者的安排。

此外,社区在物资发放、药品发放等方面还有“两套方案”甚至“三套方案”。“比如蔬菜就很难储存,物资一到家门口,我们就立即联系志愿者送货上门。我们等不及牛奶、苹果等物资一起送到。再比如,给居民发放药品,我们也会优先考虑并要求居民标记是否急需,我们在安排配送人员时也能更加合理。”王杰介绍。

“爸爸发烧了,妈妈快点回来”

封城期间,我刷着朋友圈,被很多朋友在疫情期间的默默付出所感动有的医护人员连续十多天没有回家,有的从凌晨4点30分开始工作到凌晨3点。下午吃不上饭、上不了厕所的志愿者、一人一车将病人从浦西转运到浦东医院救治的志愿者……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家人的牺牲,筑起了一座座“堡垒”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也是最强的“壕”。

有一天,在一次社区核酸筛查中,我穿上我的“大白”,准备开始志愿者工作。过了一会儿,几个“老熟人”来了。他们是和我妻子同单位的医生,我立刻就感觉很友好。我们聊了一会儿,但话题始终没有涉及到孩子“谁来帮忙照顾孩子?孩子想妈妈吗?晚上哭吗?”虽然没有几句话的交谈就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但他们都明白,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封城不仅仅是对成年人的“小考验”,更像是对孩子的“大考验”。孩子们。

那天,我有幸被安排站在我家楼道下维持现场秩序。我本来以为孩子看到我会叫我“爸爸”,甚至索要“抱抱”。然而,当孩子从楼上下来,看到我穿着“我”时,我意识到自己看到了什么后,立即躲到奶奶身后。眼前的“奇怪的叔叔”可能吓到了她。他有着完全不同的面孔和样子。家里的那些,着实让我傻眼了。更让我不知所措的是,晚上她就开始到处找妈妈,从客厅到房间,再到卫生间。“我不是应过我的吗?”五天后妈妈会回来吗?今天都第七天了,她怎么还回来了?我想妈妈。”眼泪不自觉地顺着孩子的脸颊流了下来,我只能找陪她玩,分散她的注意力。

我们玩起了“看病救病人”的。我女儿拿了一个塑料温度计来测量我的体温。当体温计显示“388度”的时候,她想起了对医生妈妈的思念“爸爸,你发烧了,快给你妈妈打电话,让她回来吧。”我给你看病吧,我想她。”此时此刻,她或许不明白,一名普通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坚持到底是多么特别。

一周很快过去了,抗击疫情的集结号角已经吹响。在这个特殊时期,我看到社区里70多岁的建筑队长依然迈着坚定的步伐,站在两米外,向熟悉的邻居讲解防控要求;我看到有人下午三点才吃午饭。居民还没来得及喝一口水,志愿者就接手了为居民送生活必需品的任务;我看到年轻社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摸索前进。“他”和“她”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斗争。他们是活跃在全市防疫一线的队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用坚强的臂膀担负着责任,用责任诠释着使命的意义,用微笑迎接胜利的曙光。

本篇讲解了战“疫”周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奋斗,以及一些疫情周记通用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szrclighting.com/post/12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