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想知道的关于39+高温又来了,还没入伏已成“火炉”,今年夏天北方为啥这么热?和气温变暖分布图的题吧,那就让小编带各位了解一下关于大家都关心的话题。
今年6月,我国北方很多地区似乎异常炎热。以北京为例,6月尚未结束,北京高温天数就再创新高。截至6月27日,北京南郊气象台6月高温日数已达13天,超过2000年、2018年、2020年的12天。
近30天全国最高气温实时地图。图片
其中,6月22日、23日、24日,北京南郊观测站气温分别达到411、403、400。连续三天最高气温超过40。这也是北京气象观测史上首次连续三天气温达到40。高温新纪录。与奥运会令人兴奋的新纪录相反,极端天气的“新纪录”一点也不令人兴奋,因为它们往往代表着灾难和危机。
与此同时,北京6月降水量也创下新纪录。自5月27日降雨以来,北京一直没有像样的降水。6月1日至6月26日,北京气象台累计降水量仅为11毫米,比常年同期正常值55毫米显着减少98毫米,远小于507年的507毫米。2022年同期降水量为11毫米。降水量11毫米通常是仅出现在极其干燥的冬季的情况,出现在夏季的6月则极为异常。
天气如此反常,到底是谁的错呢?
厄尔尼诺是一个可以装任何东西的篮子吗?
极端高温天气的发生与短期天气状况和长期气候异常密切相关。
短期天气方面,京津冀地区高温期受暖气团控制,西北、蒙古、华北地区受宽阔高压脊控制。长时间阳光明媚,炎热。另外,夏至后的白天时间最长,有利于维持高温天气。与此同时,我国南方这段时间正处于梅雨期。广东、广西至长江流域的雨带长期维持。向北的水汽输送受阻。北方晴天,南方多雨,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北方气温高于南方的局面。时期。
从较长的时间尺度来看,最常被提及的气候异常概念是厄尔尼诺和全变暖,尤其是厄尔尼诺。业内有一个笑话,“厄尔尼诺是一个篮子,什么东西都可以放进去”。厄尔尼诺现象是全气候的一个挑动。不正常的“调皮孩子”。过去几年,非洲蝗灾、澳大利亚山火等不寻常事件,背后都有这个顽皮的孩子。
具体到东亚地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东亚季风较弱,北部雨带薄弱且摇摇欲坠。因此,今年江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季开始较晚,6月18日左右开始雨季,江南地区比常年晚近10天,而在6月18日左右开始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较常年偏迟4天左右。雨带仍然位于南部。对于北方来说,晴朗好天气是大势,自然加剧了北方的高温干旱状况。
但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相对复杂。以极端高温为例,过去3次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发生在1982/83年、1997/98年和2015/16年。无论是厄尔尼诺发展年还是厄尔尼诺衰减年,北京都是“六月和夏季高温日数没有创纪录的一年,但仍保持在平均水平附近”。降雨方面,上述厄尔尼诺发展年和厄尔尼诺衰减年均未出现极端干旱情况。事实上,2023年6月的平均降水量仅为11毫米,是北京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其原因需要科学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仅厄尔尼诺现象无法解释这种极端情况。
东亚季风就像一个在人群中被推来推去的孩子,轨迹复杂多变
东亚横跨中纬度地区。气候波动除了受到热带海洋热条件的影响外,还受到高纬度系统的影响。此外,东亚气候还受到季风异常和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影响。因此,影响因素除了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外,还有西北太平洋暖池的热力条件、印度洋海水温度、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北极海冰、北大西洋等因素。海洋温度条件和欧亚环流。
受多重因素影响,东亚季风就像一个被挤在人群中的孩子。它很可能偏离原来的方向,轨迹复杂多变。因此,东亚季风气候就像“小说里的爱情,是永恒”。“令人着迷的话题”,其异常变化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气候研究的核心题。
此外,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造成气候异常的因素本身也各不相同。每个事件并不完全相同,它们的共同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对于同一个厄尔尼诺事件,每次厄尔尼诺的强度和空间分布不同,其影响也不同。特别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距离我国数千里,厄尔尼诺异常扰动的空间范围往往比我国长江与淮河流域之间的距离还要大。比长江与黄河流域的距离还要远。每次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都有不同的影响。
近三年来,全气候遭遇罕见的三重拉尼娜现象。2020/21、2021/22、2022/23连续三个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维持寒冷海温。然而,这三年我国的夏季气候变化很大。
2020年,我国长江流域遭遇1998年以来最强特大暴雨洪水,淮河王家坝开闸分洪、新安江水库九孔泄洪。2022年,长江流域经历了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和高温。鄱阳湖、洞庭湖进入汛期再次断流,川渝地区出现干旱、缺水、缺电、山火;2021年长江流域无重大灾害,但河南郑州发生“720”特大暴雨,北京遭遇9月以来最大雨天,山西国庆假期遭遇严重秋洪。
因此,同样的气候影响因素,结果相差很大,厄尔尼诺的“篮子”不好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世界气象组织和国内外气象部门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即将发生,但目前尚未最终确定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发生”。
例如,5月3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评估报告称,今年5月至7月从中立状态转变为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为60%,6月至7月概率将增加至70%左右。8月,7月至9月约为70%。将会增加到每月80个左右。以上都是可能,并不是宣告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发生。
这是因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条件是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温异常连续三个月超过05。目前只有5月和6月的数据符合超过05的标准,距离连续三个月还很远。历史记载中也存在厄尔尼诺“假枪”事件,即春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暂时偏高,秋冬季又恢复到中性。例如,1980年和1993年,海面温度处于春夏之交。异常温度超过05C,但在秋季和冬季恢复到中性状态。这些不能算作厄尔尼诺事件。
即使5月、6月、7月连续三个月海水温度异常超过05,且秋冬季节海水温度异常出现逆转,年底海水温度异常不超过05,它不会被计算在内。这是厄尔尼诺现象。因此,那些目前声称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的人对WMO所说的可能性存在误解。
NINO34海域海温异常及预测,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FGOALS-f2天气气候动态集合预报显示
谁动了极端天气的“骰子”?
破纪录的极端高温再次出现是全变暖的必然结果。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2023年4月21日发布的年度气候报告,2022年全气温将比1850年至1900年工业化前时期高出115,过去8年成为最热的8年。观测记录史上的年数。“大河水涨,小河填满”,全气温上升的地区气温自然会升高。如果从今年6月份的日气温中减去115,根据历史数据来看,气温并不极端。
如何分析全变暖对某种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过去20年来,气候科学界已经发展出一套成熟的“极端天气监测与归因”方法。
这个想法并不复杂。如果掷普通骰子,得到最大值6的概率是六分之一。如果你掷出一次6,它可以被归类为随机运气,但如果你掷出多次,得到6的概率远大于六分之一。这个时候就不能归咎于运气了。骰子本身很可能已被操纵。极端天气也是如此。有和没有全变暖的模拟是分开进行的。如果在全变暖的模拟中某些极端天气的概率大大增加,则不能将其归因于随机天气过程。相反,全变暖的加剧改变了这种极端天气的可能性。
2004年,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的彼得斯托特等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分析了2003年欧洲极端高温天气的归因。这次极端高温天气导致欧洲7万多人死亡。他们分析指出,由于全变暖,像2003年这样的极端高温天气的可能性增加了一倍。因此,极端高温天气的“骰子”已经被全变暖改变了。当这种极端高温天气发生时,就不能将其视为纯粹的随机天气过程。
过去几年,天气归因团队对全极端干旱、高温、暴雨、寒潮、风暴等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发现在各地各类极端天气中几乎都能找到全变暖的影子。世界。例如,2022年8月,伦敦最高气温超过40。2021年6月底,加拿大利普顿最高气温达到496。分析表明,如果没有全变暖,这样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2022年3月,南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极端高温打破了122年来的历史纪录。模拟分析表明,气候变化使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了30倍。这是经过深度改造的极高温“骰子”。
全变暖不仅带来极端高温,还会带来一系列灾难。全变暖带来了重要的“湿变湿、干变干”效应,即原本潮湿的地区降水量会增多,原本干燥的地区会变得更加干燥;从季节上看,湿润多雨季节洪水较严重,干旱则降雨较少。季节性干旱更为严重。
具体过程和影响范围比较复杂。一个简单的解释是,当温度升高时,大气可以容纳更多的水蒸气。因此,大雨发生时,大气中的水汽较多,导致降水更加严重;而在不下雨的时候,因为空气能容纳更多的水蒸气,空气不太可能饱和,所以更容易发生干旱和高温。
很多人都有过被水蒸气烫伤的经历。他们知道水蒸气从气态凝结成液态时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当降雨发生时,由于大气中的水蒸气较多,凝结释放出较多的热量,因此强对流天气会变得更加猛烈,相应的现象如龙卷风、冰雹、大风、雷电、大雨、洪水将会变得更加严重。
联合国防灾减灾机构《2000-2019年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显示,近20年来,极端高温事件大幅增加232起,洪水增加134起,风暴增加97起,山火增加了46起,干旱事件增加了29起。全天气变得越来越极端。
中国科学院大气科学研究所对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归因分析显示,气候变暖、湿度增大,使河南出现大暴雨的概率成倍增加,降雨强度加大。约75%。别小看这75%,这可能是导致郑州2021年最严重暴雨的原因,超强降水造成的严重灾害。
到本世纪末,如果按照中等排放情景估算,降水强度将再增加219次,概率将再增加4倍。像郑州暴雨这样的极端暴雨,也是被全变暖深度修改的“骰子”。
极端天气的归因分析具有潜在的法律应用。过去,个人遭遇极端天气被视为“运气不好”或个人疏忽、不注意天气预报和警报。现在归因分析告诉大家,这样的极端天气天气本来不会发生,而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变暖造成的。全变暖大大增加了某些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和强度。因此,因某些极端天气而受到损害的个人和组织可以向造成全变化的组织和国家要求赔偿。
2022年埃及沙姆沙伊赫气候大会期间,“损失和损害”首次被列入议程,讨论历史上承担排放责任的富裕国家是否需要向受全变暖影响的脆弱国家支付气候补偿。会议设立了“损失与损害”基金,这是全迈向气候正义的重要一步。
随着北半夏季的到来,极端高温将成为常态。世界气象组织呼吁各国尽早预警并采取行动。对于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来说,除了提供天气预警和预报外,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户外和高温天气工作者的权益,并提供公共避暑中心,特别是在高温期间。温度橙色和红色警告期。开放公共活动中心、政府部门、图书馆等,可以让户外工作者避开中午最热的天气。对于公众来说,需要关注各类预报预警信息,及时更新最新预报预警,降低中暑风险。
参考
1.黄荣辉,2010,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变异性及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发生机制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学报,2502,202-206
2.Held,IM,Soden,BJ2006水文循环对全变暖的鲁棒响应气候杂志,1921,56865699
3.Ling,S,Lu,R2022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推迟了亚太夏季季风的季节性进军
对于诸位网友想知道的39+高温又来了,还没入伏已成“火炉”,今年夏天北方为啥这么热?和一些对于气温变暖分布图的相关内容,本文已有详细的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