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想知道后疫情时代中国外贸的趋势与结构性变化|热点观察和一些疫情过后世界经济现状的相关题,那么下面让小编来为你分享一下吧!
摘要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持续走弱。7月份,中国以美元计算的出口同比增速降至-145,为2020年2月疫情爆发以来最低;当月进口同比增速降至-124。
去年年底以来,全贸易增长放缓,中国已无力应对。全疫情缓解后,贸易增长开始回归均值,疫情期间的高增长难以持续。从历史数据来看,贸易增长与GDP增长存在高度相关性。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3年和2024年全经济将处于下行周期,这将对全贸易带来一定压力。
人民币计价进出口数据略好于美元计价数据,表明人民币兑美元贬值拖累了我国美元计价进出口增长。过去一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641。汇率变化通常会放大中国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增速的波动。
从国别看,我国最大贸易伙伴仍集中在美国、欧洲、东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从单一国家来看,美国仍然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从贸易群体来看,我国对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度有所下降,G7国家占我国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同时,在RCEP框架下,东盟十国对我国外贸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从行业来看,机电、音像器材类是我国最重要的外贸行业,出口和进口金额均位居前列。从商品来看,2022年电子集成电路及其零部件进出口总额将达到5710亿元,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外贸商品。
我国芯片、半导体产业仍处于全价值链中下游。我国出口芯片平均单价约为049美元,而进口芯片平均单价约为071美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价值链数据库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在计算机及电子产品行业中,美国、日本、韩国相对处于价值链上游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则高度参与全价值链。甚至超过许多发达经济体,但从地位来看,新兴市场经济体仍处于价值链中下游。
2018年以后,全经贸格局进入新阶段,其中一个特点是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快速发展,传统多边贸易主义衰落。在区域贸易协定框架内,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体在生产、投资等方面相对域外经济体形成“内外差异化”竞争优势,重构全价值链。我们认为,中国仍应积极推动多边贸易关系发展,努力加入CPTPP等大型区域贸易协定,深化RCEP体系内的合作与交流,与更多经济体建立互利的双边贸易伙伴关系,以维护中国的经济发展。全角色。价值链中的参与和地位。
文本
一、今年以来我国外贸
近期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外贸形势进一步疲软。在经历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外贸高增长后,2023年我国进出口增速将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1、7月份,我国出口增速创疫情以来最低水平,进口增速持续下滑。
从出口看,7月我国出口美元计28.176亿美元,当月同比增速降至-145,为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最低值;全年累计出口34万亿美元,累计同比增速为-5,今年5月以来增速连续第三个月下滑。
从进口来看,7月份中国按美元计进口20116亿美元,当月同比增速回落至-124;全年累计进口15万亿美元,累计同比增速-76;当月同比增速和累计同比增速均为今年1月以来最低。
从人民币计价来看,7月份我国出口2万亿元,同比增速-92。也创出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最低值。全年累计出口135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速-92。是15;中国7月进口额为14万亿元,当月同比增速降至-69。全年累计进口额101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速-11。
二、汇率因素放大我国进出口增速波动
从数据上看,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数据表现好于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数据,表明人民币兑美元贬值拖累了我国进出口增速以美元计价。
今年7月,美元对人民币平均汇率为719,而去年同期,美元对人民币平均汇率仅为673。人民币对美元贬值过去一年美元汇率达到641,导致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增速下降。下降速度更快。而且,与人民币进出口数据相比,美元进出口增速波动较大,反映出汇率因素的放大效应。例如,2021年,人民币兑美元呈现单边升值趋势。美元出口累计同比增速高于人民币出口同比增速。
2、全贸易表现下滑,中国并非孤例。
贸易增长下滑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事实上,自去年底以来,全贸易呈现疲软趋势。荷兰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世界货物出口量指数同比增速降至-166,世界货物进口量指数同比增速降至-317。
2021年,全贸易高速增长。这背后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2020年新冠疫情首次爆发时,全物流封锁造成的低基数效应;其次,疫情期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通过货币和财政刺激,极大拉动了全大宗商品需求,提振了全贸易活动。三是疫情期间,全公众对个人防护用品、疫苗等特殊商品的需求大幅增长。
经过三年的疫情,全贸易增长已开始回归平均水平。低基数效应消失和全经济低迷导致世界贸易增速下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之一,中国也不能幸免。从历史数据看,全货物出口增速与全名义GDP增速趋势相符。2007年至2022年期间,两者相关性高达95。根据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23年和2024年GDP增速均为3,比2020年低0.5个百分点。2022年35号。这两年全经济将处于下行周期,这会给全贸易带来一定的后果。压力。
三、我国外贸对发达经济体依存度下降,出口结构保持稳定。
从国别看,我国最大贸易伙伴仍集中在美国、欧洲、东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从单一国家来看,美国仍然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年1-7月,中美进出易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142%。从贸易群体来看,东盟十国和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十国进出口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553%,欧盟占2132%。
以发达经济体为主的G7虽然仍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其重要性正在下降,体现在G7国家占我国进出口比重的下降。同时,在RCEP框架下,东盟十国对我国外贸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一、中国对G7出口依存度下降,出口结构总体保持稳定。
从出口看,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以来,RCEP国家在我国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其中东盟十国贡献不小。今年1-7月,RCEP国家占我国出口比重达273%,较2022年初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东盟十国占我国出口比重为157%,较2022年初提高04个百分点。相比之下,G7国家占我国出口比重则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初至今年7月,G7国家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从311个下降到286个。
如果我们根据海关HS编码[1]交叉比较我国出口商品的分类和国别,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出口到美国、G7等发达经济体,还是出口到东盟等新兴市场[2]七国经济体中,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视听设备、家具、玩具及其他杂项、贱金属及其制品、纺织产品、化学品及相关工业产品以及车辆等运输设备等。我国对主要经济体出口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2、日本、韩国在我国进口中的占比明显下降,我国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重点略有不同。
从进口看,我国自主要贸易伙伴进口结构出现一定变化。2022年至2023年7月,东盟十国占我国进口份额从1518增至1533;G7国家占我国进口份额从2429下降至2344;RCEP国家占我国进口份额从3719下降至3554,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和韩国占我国进口份额下降。日本占中国进口份额从724下降到652,韩国占我国进口份额从847下降到643。
如果我们根据海关HS编码[3]交叉比较我国进口货物的分类和国别,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从不同国家和地区进口的货物侧重点略有不同。对于由发达经济体组成的七国集团国家来说,从中国进口最多的商品是机电音视频设备、化工相关产品、车辆和其他运输设备、光学医疗和其他仪器。对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东盟地区来说,从中国进口最多的商品是机电视听设备、矿产品、贱金属等。RCEP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等技术水平相对先进的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原材料出口国。当然,东盟十国也是RCEP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从RCEP国家进口的商品分布比较广泛,不仅涵盖机电视听设备、化工产品等高新技术商品,还包括矿产品、贱金属等原材料商品。
4、从行业来看,芯片、半导体、通信设备行业仍是我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行业来看,机电、音像器材类是我国最重要的外贸行业,出口和进口金额均位居前列。从商品来看,2022年电子集成电路及其零部件进出口总额将达到5710亿元,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外贸商品。
但我国芯片、半导体产业仍处于全价值链中下游。我国出口芯片平均单价约为049美元,而进口芯片平均单价约为071美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价值链数据库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计算机及电子产品行业中,美国在全价值链中的前移参与度为31位,日本、韩国为分别为28位和27位,中国和印度均为15位,东盟国家中,印度尼西亚对全价值链的前向参与度最高,达到19位。虽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对全价值链的参与度较高,但即使与许多发达经济体相比,从地位来看,新兴市场经济体仍处于价值链中下游。
2018年以后,全经贸格局进入新阶段,其中一个特点是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快速发展,传统多边贸易主义衰落。在区域贸易协定框架内,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体在生产、投资等方面相对域外经济体形成“内外差异化”竞争优势,重构全价值链。
一、机电、音像设备类目位居我国进出口金额排名前列。
从行业分类看,今年1-7月,我国累计出口额最大的十大行业为1)机电、音像器材等;2)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3)贱金属及其制品;4)车辆、飞机、船舶及运输设备;5)杂项产品,包括玩具和家具;6)化学工业及相关产品;7)塑料、橡胶制品;8)光学、医疗器械等;9)鞋帽雨伞等;10)矿产品。从金额上看,出口份额最大的机电、视听设备全年累计出口金额高达8017亿美元;全年纺织原料及纺织产品累计出口额1685亿美元;全年基本金属及其制品累计出口额1614亿美元。一亿美元。
在海关HS编码中,第16类机电、视听设备是一个大类,大约有136个小品目。其中,出口额前五名的商品为1)电话及通信设备;2)自动数据处理机、磁性或光学阅读器等;3)电子集成电路及其元件;4)半导体器件;5)电池。根据2022年数据,排名前五位的产品出口总额达7036亿美元。
从进口情况看,今年1-7月,我国累计进口量最大的十大行业为1)矿产品;2)机电、视听设备及其零部件;3)化学工业及相关产品;4)廉价产品金属及其制品;5)植物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谷物;6)珠宝首饰、贵金属、仿首饰等;7)车辆、航空器、船舶、运输设备;8)光学、医疗等仪器仪表;9)塑料、橡胶制品;10)活动物及动物产品等。从金额看,进口占比最大的矿产品全年累计进口金额达4399亿美元;机电、视听设备及其零部件进口额4049亿美元;化工及相关产品进口额1102亿美元。
第16类下,我国进口额排名前五位的是1)电子集成电路及其零部件;2)平板显示模块;3)用于制造半导体晶圆、芯片或平板显示器的机械和设备;4)自动数据处理器、磁性或光学读取器;5)半导体器件。2022年数据显示,前五名商品进口总额达5582亿美元。
无论从出口还是进口来看,音视频、机电
有关后疫情时代中国外贸的趋势与结构性变化|热点观察和疫情过后世界经济现状的相关内容已经解完毕,请广大网友持续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