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信行程卡退场”收集了哪些信息?如何确保隐私?健康码是否调整

 admin   2025-08-06 03:59   24 人阅读  0 条评论

一说到关于四“通信行程卡退场”收集了哪些信息?如何确保隐私?健康码是否调整或者和疫情电信手机号查询轨迹相关的话题,总是能引起很多关注,下面小编为你带来解。

运行了1000多天的“通讯行程卡”完成了历史使命。据“通讯行程卡”微信公众号消息,12月13日零时起,行程卡服务将正式下线。行程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APP等查询渠道同时下线。此前,随着COVID-19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多地已宣布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行程卡。

作为支持疫情防控的首批技术手段之一,行程卡是在工信部指导下,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三大基础电信企业联合推出的。自2020年2月上线以来,这支熟悉的“绿色箭头”为各地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信部5月26日披露的数据显示,行程卡用户累计查询次数超过556亿次。

旅行卡收集哪些个人信息?行程卡下线后,海量个人信息数据是否应该被“销毁”?健康码、场馆码未来会消失在历史舞台吗?

此前,防疫工作人员对旅客健康码和行程码进行了检查。图片

【一个题】

行程卡离线是什么意思?

专家防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

打开行程卡,填写手机号码、验证码并确认授权,即可查看近7天的国内、行程。一旦发现用户曾在风险区域停留,行程卡将被“加星标”。这是很多人已经熟悉三年多的操作了。

自推出以来,行程卡已多次迭代。2021年9月,国家政务服务“防疫健康码”将健康码与出行码融合,实现一页“两码合一”。2022年6月29日,工信部宣布取消行程卡上的“星级”标识。7月8日起,行程卡查询时间范围由14天调整为7天。至12月13日零点,行程卡服务正式下线。

“‘离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过去不再查。其实就是行程卡在小程序、网页等,包括部分地区与健康码合并,所有应用都停止了。”可以说,行程卡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所执行的任务已经告一段落。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熙珍告诉封面新闻编辑。

通讯行程卡。来源通讯行程卡小程序截图

【第二个题】

行程卡上收集了哪些信息?

专家包含敏感个人信息

行程卡作为疫情期间公民出行的必备通行证,聚集了大量的个人信息。王熙珍将其分为两类。一部分是手机号码、关联姓名等个人身份信息,另一部分是个人行程信息,即《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提到的敏感个人信息,主要通过手机传输。发射基站用于测量和获取。

“手机用户的信号是通过基站来传输的,当一个人不断移动时,手机信号会在不同的基站之间切换,几个基站和手机用户形成一条轨迹。通过这个原理,可以判断该轨迹是否有效。”你和确诊患者是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或者是时空的交集。”王熙珍解释道。

据悉,行程卡会分析手机信令数据,这些数据是通过用户手机的基站位置获得的。信令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高度自动化,并具有极其严格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

不过,王熙珍也指出,面对海量信令数据,通过手机基站测量出行轨迹不够准确,以致有时会出现误判。有人提出利用GPS来定位和描述轨迹,但由于成本增加和侵犯隐私等题遭到许多专家的反对。

小编注意到,在2020年3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韩霞表示,行程安排卡不收集用户的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严格落实隐私保护要求。

2020年5月,行程卡APP20上线时也强调,该服务不收集用户身份信息和位置数据,仅用于新型冠状病肺炎的正常防控需要。只有防疫部门有权使用数据,手机中的数据被保留。21天后会定期清除。

中国移动微博12日晚发文称,将同步删除用户出行相关数据。

【三】

行程卡数据是否被破坏?

三大运营商表示将同步删除

运营三年多、用户超十亿,行程卡注销后积累的海量用户数据如何处理?

在王熙珍看来,参与行程卡开发和维护的相关专业机构应就公众较为关心的个人信息题、数据如何存储和处理等题及时做出解释。

他分析,个人手机号码等行程卡数据是由运营商处理和存储的。即使没有行程卡,相关数据也已经存在,所以也不用太担心。关键是要了解这些数据是如何存储和处理的。新数据会定期、动态地覆盖以前的数据,还是会存储所有身份信息和位置数据?“如果确实存储了大量数据,那么我认为这些数据应该被彻底删除,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逻辑上。”

“收集这些数据的目的是分析个人出行轨迹,以抗击疫情。现在我国防疫政策发生重大调整,继续保留敏感信息缺乏合法目的,应依法删除。”王熙珍介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处理的目的已经达到、不能达到或者不再需要达到处理的目的”时,个人信息处理者应主动删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删除的,个人有权要求删除。

封面新闻编辑注意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12日晚均在微博发文称,行程卡服务于12月13日零点下线后,将同步删除用户行程相关数据,以确保行程卡服务正常运行。依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中国电信也公开表示,将同步删除用户行程相关数据。

12月13日零时起,“通讯行程卡”服务正式下线。

【四】

未来健康码将如何调整?

专家完成防疫目的后退出不可避免

两者都是“数字抗疫”时代的产物。行程卡注销后,健康码去哪儿了?

王熙珍指出,健康码是以个人信息处理为基础,结合大数据对个人疫情传播风险进行评级和剖析。它实际上是抗疫过程中数据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结合,其唯一合法使用目的是管理疫情风险。

“新十条”发布后,不少省市明确除特殊场合外,不需要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验证,健康码的防疫功能正在被弱化。“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重大调整,很多地方不再查健康码、核酸阴性证明,其功能明显弱化,其抗疫功能和使命已基本完成。”王熙珍说道。另外,随着行程卡的取消,行程轨迹数据将不再有数据来源,健康码的部分功能也将消失,比如弹窗3。

王熙珍认为,当防疫目的完成后,健康码退出历史舞台将是必然。他指出,与行程卡不同,健康码处理大量敏感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信息、生物识别信息、轨迹信息、地理信息等,这些信息的组合将创建更准确的个人数据画像,这将对个人隐私、安全等重要权益产生较大影响。“以前推广健康码主要是基于疫情防控的公共利益,现在防疫政策调整了,这个平衡需要重新评估。”

此前,一些地方将健康码与医疗、公共交通、政务服务等功能融合,拓展了更多应用场景,比如电子健康卡等。王熙珍对此并不认同。

他指出,使用健康码的唯一合法目的是防疫。如果扩展到其他方面,首先就会侵犯其自身目的的合法性。其次,健康码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收集敏感个人信息,擅自更改存在违法风险。

“将健康码数据用于防疫以外的目的,不仅违法,而且违反科技道德。”王熙珍说,只有非常手段才能达到非常目的。如果不能坚持这一原则,擅自将健康码用于其他目的,也会对健康码系统的公信力产生影响。

小编注意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2021年1月印发了《新型冠状病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和服务暂行办法》,其中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个人隐私保护要加强为疫情防控、疾病防控提供更好保障。防控所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目的。

王熙珍强调,健康码撤销后,与之对应的各类敏感个人数据也应妥善处理,避免被挪作他用,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突发新闻线索渠道从应用市场下载“晨间视频”客户端,进入“晨间求助”专题;或拨打陈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四“通信行程卡退场”收集了哪些信息?如何确保隐私?健康码是否调整和疫情电信手机号查询轨迹这样的话题,本文已经解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szrclighting.com/post/199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