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人物丨莫言文学和慈善,都源自悲悯

 admin   2025-07-27 03:59   4 人阅读  0 条评论

大家都想了解一些关于东西人物丨莫言文学和慈善,都源自悲悯和一些莫言为疫情相关话题,接下来就让小编带你走进东西人物丨莫言文学和慈善,都源自悲悯的案吧。

中新社北京4月15日电标题莫言文学与慈善都源于慈悲

《中国慈善家》主编龚逸杰

2022年3月28日,莫言在同名公众号更新了一篇文章,标题为《今年做过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莫言,今年春节,我觉得我做了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当然,这也证明了我在某些方面的能力。”

莫言所说的是他与中华慈善总会达成的合作。春节前后,他用毛笔创作了105幅“福”字图,通过个人和企业收藏及公开拍卖等方式筹集善款5242万元(下同)。善款全部投入“莫言同心”项目,为西部地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提供定向资助。莫言以书法为桥梁,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引向慈善事业。

“哇哦,莫老师悄悄做了一件好事。”有人在公众号文章评论区留言。事实上,莫言多年来一直在西部地区关爱贫困儿童。

莫言。摄影MORExJOLI工作室

“不要跟别人说善意”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的中国作家,莫言近十年来一直生活在聚光灯下。当谈到公众的关注时,他的态度有些“敬而远之”;当谈到外界给予的一些头衔时,他的反应就像是“掉以轻心”。

至于慈善,莫言此前基本保持沉默。他一直深信祖辈“行善勿与人言”的训诫。

2001年,莫言荣获第二届冯木文学。“风穆老师培养了我。”他说道。莫言出身军旅,曾任昆明军区文化部副部长的冯穆是他的老指挥员。莫言的著名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发表在1985年新创办的《中国作家》杂志上,当时的主编是冯穆。

那一次我获了,金是2万元。“当时2万元还是很多,而我们当时的工资只有几百块。”莫言说道“但是我觉得这笔不应该放进我自己的口袋里,而应该拿出来。”

最终,他将退伍后的2万元全部捐给了自己工作的《检察日报》。当时,该报所属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云南省西稠县帮助办办了一所希望小学。莫言的全部都用来修建这所小学了。在报社工作期间,莫言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次性缴纳的5000元也捐给了小学。

2014年,莫言向中国红十字会捐赠100万元稿费,用于帮助西部地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当时,莫言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两年,关于他的一切都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不过,莫言的捐款十分低调,甚至没有登上新闻。

此次捐赠的原因是,他因心脏不适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进行了咨询。在看病过程中,他得知这位名医在中国红十字会有一个救助中国西部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特殊项目。“胡医生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莫言说。

这个项目成为莫言涉足公益的机会。2015年,莫言又向该项目捐款125万元,最终帮助了西藏62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莫言向红十字会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不宣传、不报道;其次,他不会参加任何活动,也不会探望在医院接受手术的儿童。整个捐赠过程无声无息地完成。

“因为当时我坚信一个观念善是别人知道的,而不是真正的善。过去有句老话,大概就是说,一个人做好事,不要让别人知道。”“那没有意义。”莫言说道。

然而几年后,莫言对“善行是否应该让别人知道”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慈善成为公共行为

2022年春节前夕,莫言和好友、北京书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王震聚在一起写了一些祝福长寿的字,准备送给亲朋好友和家人。老年。

当我拿起笔时,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能不能写一批祝福字捐给慈善机构,通过拍卖筹集善款,继续帮助西部地区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

“我和王震一拍即合,然后我们两个就开始写,我们至少写了150个左右的祝福字,选出了100个我们满意的。”莫言说道。

书法是莫言几十年来的“古老爱好”。从小,他的父母就告诉他“言语是一个人的衣服”。莫言一直牢记在心,特别喜欢琢磨文字,练习写作。

对于莫言来说,文学与水墨思维是相通的。冯骥才曾在书法集《莫言墨语》序言中这样描述“对于莫言来说,书法不仅是他个人的艺术方法,更是他小说之外的另类文学。”

莫言认为,一个作家很难创造出与自己以往作品完全不同的文本风格、叙事语言或主角形象,“他当然不会满足”。这种思维在书法上几乎也是如此。为了摆脱钢笔书法的习惯,莫言开始用左手练习书法,“力求获得陌生感”。“我从来没有用左手写过字,每一笔都显得笨拙,一开始完全掌握不了,但坚持下来后,我渐渐熟悉了,也渐渐有了精神。”莫言说。

慈善理念从笔墨延伸出来,一切都发生得自然而然。

腊月末灵光乍现后,莫言和王真立即联系中华慈善总会,100个祝福字成为“莫言同心”项目的开始。作为爱心企业,云南白药出资500万元购买“福”字实体及版权,并承诺未来五年以每年300万元的价格捐赠“白福”使用权收益。此次募集的2000万元人民币将全部捐赠给中华慈善总会旗下的“魔言同心”慈善项目。

目前,第一批500万元已资助近200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这让莫言对慈善有了新的思考。——虽然他的性格更倾向于“善待自己”,但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做更多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2022年2月6日,莫言中百富募集资金。

2022年元宵节期间,莫言和王震一起去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疗中心。在那里,一群来自西藏和甘肃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正在接受手术治疗。

“我记得有一个很小的孩子,大概一岁多一点,她妈妈带着她。我进去的时候,看到她坐在床上,我就伸手握住她的小脚。当你握住孩子的手、握住孩子娇嫩的脚时,一种人类本能的爱确实油然而生。”

说到这一刻,一向冷静从容的莫言流露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能有这样的感觉,真是一种巨大的幸福,难道可以说是我帮助了这个孩子吗?相反,是我帮助了这个孩子。”帮助我、安慰我、让我快乐的孩子。”它让我想起了人类世世代代的延续和生命的可贵。文学就是写生活、写人、写情感。”

2022年元宵节期间,莫言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病房看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2023年春节期间,莫言继续在北京荣宝斋拍卖行拍卖“福”字和春联。由于是慈善拍卖,荣宝斋主动免除了佣金。拍卖所得的8985万元也直接注入“魔言同心”项目。

诺贝尔之后的十年

虽然热心慈善事业,但莫言强调慈善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他的生活围绕着写作。“我一直是一名作家,我所做的一切都离不开写作这个中心。”莫言说道。

诺贝尔文学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一座纪念碑,是一个高度,但很难说它能为创作带来祝福。“得后,我确实要忙几年社会活动了。”莫言坦言,“不过,有时候开会的时候,我会坐下来,静静地打开手机,学一个字,草书或者篆书的书写方法。”

2015年,莫言终于大部分时间回到了办公桌前。“我的主要工作还是写作,为了完成一部作品,我会比较封闭自己。”他拿出一些过去的新奇材料或者粗糙的材料进行打磨。2020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大器晚成》。后来,他发表了《聂鲁达铜像》等多首现代诗。

莫言。摄影MORExJOLI工作室

60多岁的莫言有着强烈的探索人生、拓展兴趣和文化影响力的愿望。比如学习书法,游历山水,关注戏曲、戏曲、戏剧的形式。

莫言是山东省高密县的一个农村男孩,他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舞台剧。“那时候没有书可看,舞台上的戏、民间剧团表演的老戏曲都是我们的教材,看戏也是我们最大的文化活动。所以,我对戏剧有一种天生的热爱。”民间戏曲。我们这一代人的写作语言,很多语言元素也来源于戏曲,或者说是受到戏曲的影响。”

2017年,莫言在《人民文学》发表戏曲文学剧本《锦衣》。次年出版《高粱酒》及根据小说改编的剧本《檀香刑》。

“我曾在英国莎士比亚故居向余华和苏童‘宣誓’。”莫言说道“我过去就说过,我和你们站在一起。大家都在谈论作家余华、作家苏童、作家莫言。接下来的几天,2017年,我和你们两个男孩站在一起。”……我是剧作家莫言,不仅仅是小说家,我和你不一样。

“当然,这两个小子一直在嘲笑我。”莫言说完就笑了,“所以我写剧本的时候,就让他们看一下,‘教训’他们一下!”

有人将莫言定义为“受奇幻现实派影响的作家”,但莫言认为他应该被归类为现实主义作家。《天堂蒜苗之歌》取材于真实新闻事件。莫言花了35天的时间才完成了整部作品。他愤怒的笔直指权力系统中对农民利益极其漠视的官僚。

三年的疫情也成为文学创作的主题。莫言说“我想每个作家、艺术家都在思考这样一场全性的灾难或者瘟疫。它可以写成荒诞小说,可以写成超现实小说,甚至可以写成新闻小说。在每个作家的心里,都有一个这样的想法。”一部关于疫情的小说草稿正在酝酿之中,只是如何写、什么时候写、以什么形式写的题。”

他透露,三十多年前,他就一直在构思一部战争小说。“已经向外界发布了很多,”他笑着说,“但还没有完成,我一直在做准备,也收集了厚厚一摞相关书籍。”

莫言表示,他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完成这部小说,写好。“但是什么时候能完成,我真的不能说。”说到这里,他的脸上露出了几分顽皮,“我想,最终还是会完成的。”完成的

本文详细解了东西人物丨莫言文学和慈善,都源自悲悯的这类题和一些莫言为疫情相关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szrclighting.com/post/189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