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你都能分得清么?

 admin   2025-08-19 03:59   12 人阅读  0 条评论

自然地理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你都能分得清么?想必都是想知道的,关于季风性湿润气候风向这类的话题一直是大家很想了解的,就让小编为你揭秘案吧!

1.当地时间、时区时间、时区、北京时间、标准时间

当地时间根据经度而不同的时间。地上有无数的地方。

时区1884年,社会采用了按照统一标准将世界划分为时区的方法,实行分区计时。世界分为24个时区,其中东、西各12个时区,各半个时区。

时区时间上规定各时区以中央子午线当地时间为标准时间。这个时间称为区域时间。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相当于东八区的区时间或东经120度当地时间。

标准时间中部时区的时区,即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2.日照、太阳辐射强度、热量、温度

日照指日光照射的时间,取决于日照时间和云量。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1分钟内在1平方厘米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影响因素有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

热是指能量转换过程中因温差的存在而传递的能量。而这个转换过程就称为热交换或传热。热量的公制单位是焦耳。

温度指大气的冷热情况,是地面气象观测规定的高度处的气温。它与太阳的高度和大气的温室效应有关。

3.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是太阳高度角的缩写,是表示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时为白天,小于0时为夜间,等于0时为黄昏线上。中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的最大高度。是太阳在天顶的高度或者是当地时间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从某一点向各个方向递减。例如,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全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为从北纬23度26分减小到东经120度;而中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从一定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例如,12月22日中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今天、昨天、白天、黑夜

今天和昨天是以日期变更线为界的地表面日期的空间划分。

昼夜是以黎明和黄昏线为界的地表面的空间划分。

5.冬至和近日点、夏至和远日点

地绕太阳公转轨道的黄道是一个近似完美的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两个焦点之一。

每年一月初,地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七月初,地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称为远日点。

由于黄红角的大小和地轴的宇宙空间方向可视为在一定时间内不变,因此太阳直射点全年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每年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称为冬至;每年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称为夏至。

冬至这天,地并不是处于近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近日点。夏至时,地不在远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远日点。

6.热原因和动力原因

三环流环流中压力带形成的原因.极地高压和赤道低压是冷热不均造成的,称为热因;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是由空气聚集下沉或辐合抬升引起的,称为动力成因。

7.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

海陆热性质差异引起的气候差异,在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布和年际变化、日温差、年温差、最冷月和最热月发生月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8、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两者都是由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湿润气候不像季风气候那么典型,也就是说,夏季的气温可能不像季风气候那么高,降水也不像季风气候那么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略多。

9、陆海风、谷风、季风和季风气候

陆海风是由于海洋与陆地之间气压的日常变化而引起的。它只发生在沿海地区,是一天之内风向发生变化的现象。

季风由于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性变化或气压带和气压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引起大面积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显着的风系统。由于海洋和陆地热性质的差异而形成的风带。

然而,有季风的地区并不一定有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只存在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东海岸的季风区,海陆反差显着,风向变化显着。

谷风由于山顶及同一高度自由大气热性质差异而引起的局部区域风。白天从山谷吹向山坡,晚上从山坡吹向山谷。

10、焚风、干热风

焚风从背风坡吹来的炎热、干燥的风称为焚风。当气流穿过山脉时,它在迎风坡上上升并冷却。最初,它按照干绝热失效率冷却,即1/100米。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蒸气凝结,温度按照湿绝热递减率下降,即05-06/100米。向下100米,大部分水落在山前。

经过山顶后,空气沿坡下降,基本以1/100米的干绝热递减率上升,导致山体背风坡温度高于迎风坡,因而形成焚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量的农业气象灾害。

11.大雨和风暴潮

大雨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毫米的降雨量称为大雨、暴雨或特大雨。

风暴潮由风暴或台风引起的海水迅速上升。

12.气候要素和气候形成因素

气候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风等,其中以气温、降水为主;

形成气候的因素指影响气候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条件、人类活动等。

13、寒潮和寒潮

寒潮气象灾害的一种。

寒流洋流的一种,与暖流相反。

14.风化和侵蚀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性影响。但与侵蚀相比,风化在静态条件下进行得相对缓慢,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注意到。例如,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岩石的崩解,而侵蚀则在相对明显的动力效应下进行,并且易于检测。感知,如流水的侵蚀。

15.地质过程、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质效应由于自然原因导致地壳及其表面形态持续变化的影响。它可分为内力和外力。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位移,包括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由地内力直接形成、受地质体和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从宏观上看,一切大型地貌单元,如大陆与海洋、山地与平原、高原与盆地等,都是由地壳变化直接造成的。

然而,像现代火山锥、新断层陡坎这样完全不受外力影响的地貌却很少见。大多数构造地貌都是由外力塑造的。

16、水资源、水利资源、水电资源

广义水资源指水圈中水的总量。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资源是指人类能够控制或基本控制的、用于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等的水。近年来,“水资源”一词经常被用来代替和包括“水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资源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等所蕴含的动能资源。

17.土壤、土地和土地资源

土壤是土地表面疏松的表层,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土地比土壤更肥沃。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质。所以。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土地资源供人类利用的,是指人类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可以开发利用的各类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17.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现象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低的现象。

18.水侵蚀和水溶解

流水侵蚀流水对斜坡、河道等的冲刷作用。

溶解作用指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对石灰石等的溶解和侵蚀作用。

19.草原、草原、牧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以旱生、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

草原指有草原、草甸等植被覆盖的土地。草原是指用于畜牧业饲养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原是土地资源,草原、牧场是生物资源。

20.山体滑坡、泥石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侵蚀、地下水活动、地震和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发生。滑下坡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崩山”、“滑地”、“滑地”等。

泥石流是由暴雨、融雪等水源引发的山区山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的特殊激流。

其特点往往是突然爆发,浑浊的液体沿着陡峭的峡谷前后推挤,呼啸而下,引起大地震动,山谷声如雷鸣。

短时间内,大量泥、沙、石被冲出沟外,在广阔的堆积区冲积,往往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重力、风等外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侵蚀和水土流失,又称水土流失”。土壤流失。”

21.气流、风、风向

气流空气的运动,包括上升、下降和水平运动。

风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向风的方向。

22.向阳坡和迎风坡

向阳坡面向太阳的斜坡。

迎风坡面向风的坡度。

23.地形、地形、地貌、地形面积

地形指地表面的起伏状况,一般分为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等。

地势指地表高程的变化趋势,可以通过等高线的数值或河流的水流方向来确定。

地貌指地形和地貌成因的总称,大致分为内力地貌和外力地貌。具体可分为水地貌和风地貌。

内部地貌褶皱地貌、断层地貌、代古地貌等。

地形区域指某个地方的具体名称

24.灌溉农业和农业灌溉

灌溉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起来的农业,因降水较少,主要依靠地下水、河水等水源。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主要农作物为春小麦。

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引黄河水,素有“塞外江南”之称。河西走廊依靠山地降水和山地冰雪融水。

农业灌溉一般指用水灌溉田地的农业。主要通过各种农业水利和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的需要,调节土地温度、湿度、土壤空气和养分,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世界各地,特别是各大河流两岸,如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亚洲的长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等,都得到了发达的灌溉农业。

中国的农业灌溉自古以来就非常发达。早在战国初期,便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大片农田得以灌溉,至今仍在产生效益。

25.荒漠化和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是一个类似于非沙漠地区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荒漠化是由于强烈的风蚀、水蚀、土壤盐碱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可分为狭义和广义。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当时西非撒哈拉地区发生多年严重干旱。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荒漠化”一词开始蔓延。荒漠化的最终结果大多是荒漠化,而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石漠化也属于荒漠化的范畴。

理解误会

荒漠化过去我们常将其理解为“沙漠不断扩大,沙漠中的沙子蔓延到越来越广阔的沃土上”。这是不准确的。

版权声明如有版权题,请携带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关于自然地理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你都能分得清么?的这类相关话题,和一些季风性湿润气候风向的内容,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帮助到大家。

本文地址:http://www.szrclighting.com/post/212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