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的新时代青年图片,奋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admin   2025-08-19 03:59   22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本文主要介绍奋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及一些疫情期间的新时代青年图片对应的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变得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立。

中国从来没有“垮掉的一代”,只有一代又一代“永不弯腰的青春脊梁”。这一代年轻人不想成为时代的“观众和围观者”。相反,他们用自己的激情和干劲为自己说话,用行动胜于雄辩来定义时代。

上一次中国社会集体审视当代青年的面貌,是在三年前,当时新冠病刚刚向人类发起攻击。

2020年初,COVID-19疫情爆发,全世界都开始关注这种新病。在武汉的关键时刻,流行着一句话,颇具代际特征“轮到90后保护大家了”。

当时,“90后”中年龄最大的已三十多岁,最小的也逐渐步入职场。

人们注意到,一位名叫“郑能力”的长沙年轻人,竭尽全力开车前往武汉做志愿者;还有一位名叫“甘如意”的社区医生,花了几天几夜骑自行车从家乡回到医院。她说“我姓甘,不怕苦。”当然,还有很多从外地赶赴武汉支援的年轻医生和护士,还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工地的建设者。

谈起那些年轻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哽咽地说,在充满危险和压力的前线,年轻人用实际行动改写了人们的认知。“他们好像一天之内就长大了。”

对COVID-19大流行的应对通常被描述为人与病之间的战争。实践证明,当代青年有能力经受住战争考验。

张伯礼因抗击疫情的表现被授予“人民英雄”称号。他说,那些默默无闻的年轻志愿者自发地为隔离居民送去食物和药品,并开车往返医务人员。“他们是真正的英雄。”“看到他们的表现,让人感受到国家充满希望,中华民族正在崛起。”已经有继任者了!”

针对这些年轻人,《中国青年报》在微博上推出了“谢谢你们保护我们”的话题,观看人数超过7亿。

2021年,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少先队代表集体高喊“请党放心,国强有我”的誓词。”,表达了对本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现代化强国的信心。这将是中国自近代衰落以来重返大国行列。他们的人生黄金时期,恰逢这一历史进程。

“新时代青年勇于担当重任,值得担当重任。”2022年,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首次发布关于青年群体的——号《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作风和担当”。

白皮书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诞生在中华民族发展最好的时期,拥有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机遇。””

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已经可以正视世界了。正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所说,国家的发展让年轻一代有机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体验和吸收不同的文化。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变得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立。

“蓝图画好了,我们就去实施”

韩超几乎想不出还有什么职业比自己的名气还小。他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深海水下机器人导航员,他的工作场所是浩瀚的大海。

当高楼拔地而起、跨海大桥跃入云霄时,韩超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做的就是“在深海中建造高楼”。他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水下机器人团队操控“钢铁侠”,完成了我国第一条1500米海底管道、全首座10万吨级半潜式生产储油设施的铺设、超深水锚链系泊等海上安装工程。

在他之前,中国没有人能够控制水下机器人。“都是外国人在指挥和控制他们。”22岁登上甲板的韩超,立志要谋生。他刻苦学习、刻苦练习,每年在海上度过300多天。最终,31岁的他通过了考试,成为我国第一位拥有资格证书的水下机器人导演。当时,他是世界上同龄人中最年轻的。

他觉得自己很幸运,“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着往前走”。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韩超刚刚参加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油气开发迈入深海。“蓝图画好了,我们就去实施。”

深海工作就像“戴着手套绣花”。韩超形容自己“用思想飞翔”,因此被称为“深海宇航员”。他们不断接到新任务,从水下300米到1500米,一次又一次挑战不可能。这些秤就像路标一样,让他们看到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提升,年轻人的舞台边缘也越来越宽。

今年,韩超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水下机器人“大国工匠”工作室,重点解决引领性、基础性题。“我们要推进本土化研发,真正把装备制造掌握在自己手中。”。

日复一日的海上孤独,对耐力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一些年轻人选择离开。韩超表示理解。他还建议,要着眼长远,“不要太看重一时的得失”。

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肯吃苦,更注重个人价值观的表达。国家的发展给了他们“最好的机遇”。

总书记曾形容中国经济是“一片汪洋”。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经济增长支撑着年轻一代的成长。在这里,成千上万在平凡岗位上奋斗的年轻人投身大海,汇聚成国家不断进步的巨大动力。

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香港年轻人罗维特觉得自己抓住了机会。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期间的一次社会实践让他对“鱼菜共生农业技术”产生了兴趣。地价昂贵的香港无法提供广阔的试验田,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广东省。

他形容自己创业时“胸口挂着‘勇敢’二字”。一开始,他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也没有人脉。广东省江门市政府非常支持这些香港青年,为他们提供了200平方米的温室进行前期研究。如今,他和几位香港年轻人已成为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鱼菜共生项目的带头人。这个创业团队每年生产大米90万公斤,蔬菜100多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罗维特和很多年轻人有了更大的选择。他们发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一些想从事创意产业的香港年轻人来到深圳,发现前海有一个大型的创意产业梦工厂。

今年,罗维特看到越来越多的港澳年轻人来到内地各个城市考察。“有的自己去,有的跟学校视察组一起去,还有的跟着青少年俱乐部去。”每个人都想在国家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机会。

在江门,罗维特遇到了一些他认为有趣的事情。当地政府为港澳青年创业设立“失败补贴”。“不多,但它传递了一个信号创业会失败,我们允许你失败。这对创业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和很多普通年轻人一样,罗维特曾经觉得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离自己很遥远,但做了事情之后,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近期,不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客户纷纷关注其农业新技术。“来自塔吉克斯坦的买家正在联系我们进行咨询,”他说。

罗维特越来越感到,青少年的发展与国家息息相关。他引用南宋诗人陆游“虽身卑,不敢忘国”的古诗说“不要因为自己平凡,就认为国家的发展与我无关”。事实上,国家的力量来自于我们每个人。青春,每颗螺丝”。

他说,虽然自己做的是一件小事,但做好平凡的工作,与国家的发展是共鸣的。“我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白皮书指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青年,通过一系列生动事例、客观人物和故事,深刻感受到“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力量”。个人经历展现国家发展成就。治国理政”,做中国人的志气、气节、自信进一步坚定,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你就能在每个职位上都表现出色。”

在北京,34岁的李萌日复一日地与公厕打交道。她是北京市东城区环境卫生中心十个“3月8日女子撒花班”的班长。她所在的班级每天负责160多个公厕的粪便清理和转运。著名劳动模范石传祥生前曾在这里当过挖粪工。

小时候的她,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她经常忘记带书到学校,也不在家洗衣服。参军的经历让她看到了什么是“团结就是力量”。

退休后,她在排便班工作。老班长看到她,既高兴又怀疑,——已经有15年没有见过20多岁的女孩了。

“有些人认为我脑子有题,而另一些人则想看看我能坚持多久。”李猛说道。第一天上班,她就把当天吃的早餐给吐了。

家人也反对“谁家的女儿整天要处理屎尿呢?”但李萌并不介意,“我觉得做好这份工作是很光荣的,打工挣一点也不丢人。”

入行的第一课就是参观石传祥纪念馆,李萌在这里体验到了一种平凡的伟大。“他的思想很纯粹。”她效仿前辈,认真对待这份被很多人看不起的工作。她会把居民们挂在粪井上方晾干的被子小心翼翼地折叠起来,工作完成后再展开。她经常帮邻居修管道、搬东西……年复一年,这份工作慢慢变成了职业。

十二年后,她仍然是班上最年轻的成员,并期待着新人加入她。她仍然经常被到原来的题——。你觉得环卫工人这个工作怎么样?

她回说“如果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你就能在每个岗位上出类拔萃,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

田丹最初选择做外卖骑手的时候,只是想赚。2021年3月,她离开陕西老家的两个女儿,来到上海做一名外卖骑手。

2022年春天,当COVID-19疫情在上海爆发时,母亲的本能让她觉得自己必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报名参加了特别紧急车队,随时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运送奶粉和药品。

期间,医院的药品已经配完,骑手们接到电话后立即出发。当天的药品必须送到,她有时要跑到凌晨3点。

有的接到订单的顾客不停地向她表示感谢,给她塞满了水果、面包、牛奶,还有的给了她现金。田丹始终拒绝,称自己是志愿者,不能接受报酬。

一天晚上,穿着防护服的田丹满身是汗,但他仍然坚持给一位年轻妈妈送奶粉。随后她收到了这位陌生顾客的信息“非常感谢,孩子说阿姨是一个孤独勇敢的人。”那时,田丹感觉一天的疲劳瞬间消失了。

和上海一样,田丹已经恢复了正常生活,每天仍然在街上走来走去。

以前,她不想让亲戚朋友知道她是“外卖司机”。现在她会主动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她认为,这份工作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赚,更是一个桥梁,“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别人”。

向下扎根,让生命“找到北方”

近日,文竹正在边陲小镇筹备盛大的节日——北极光节。

她位于中国地图上最北端的乡镇。那里出行经常受到大雪影响,开车到哈尔滨需要十五六个小时。现任黑龙江省漠河市副市长、北极镇党委书记。她喜欢这样向人们介绍自己的所在地“当你来到这里,你就会找到生活的北方。”

去北极小镇,她也“找到了北方”。24岁那年,她成为了一名村官。到了村里,她发现村里只有她一个年轻人,其他人都去上班了。比寒冷更难以忍受的是无法与同伴沟通。

她“迫不及待地生出三头六臂”去上班,带领村民发展旅游农业、建设基础设施……她感觉家家户户都从贫穷变成了富裕,从有储蓄变成了有。正在驾驶一辆车。是的,他们都是我青春的见证者。

北极小镇是观赏极光、极昼、极夜等壮观天象的地点。铁路开通了“追光专列”,带来了一批批好奇的游客;“日间马拉松”正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长跑爱好者。“很多跑步者都向往追逐光明的感觉。”文竹说。

作为当地分管旅游的副市长,她觉得自己也是一名追光者,“陪伴大家追光”。她说,她心中的光芒就是要把北极小镇打造成当地旅游的名片,吸引更多人来这里旅游、生活、创业、就业。

一位福建小伙子在这里开起了民宿,召集朋友一起创业;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当地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发展之光”后也回来了。文竹想要找到这些年轻人,让他们通过短视频等方式为当地“代言”,“也让每一个为这个地方而奋斗的普通人走出圈子”。

文竹总是用温暖的方式描述北极小镇“站在中国的最北端,面朝南方,你拥抱了整个中国。这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地方,对吧?”

32岁的彝族青年李克带领大家在曾经不通公路的地方寻找出路。现任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民主镇副镇长,雪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以前,他是雪峰村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他与朋友在成都创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公司。每次回到家乡,我都会看到土路、竹编房屋、村庄。

看完本文,大家应该对奋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和疫情期间的新时代青年图片有所了解了吧,欢迎持续关注本站。

本文地址:http://www.szrclighting.com/post/21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