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的讨论最新电力版图谁是缺口大省,谁是最强“外援”?和一些河北工业用电多少一度的热门话题,大家怎么看,接下来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吧!
《每经》编辑单钟奎《每经》
“入夏以来,全国日调度发电量已三度创历史新高”,“预计8月份全国将出现四次高温过程”。经济复苏和高温天气下,能源电力安全再次成为今年夏季的热门话题。
近日,各地陆续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电力市场运行情况。其中,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大省仍是全国前四大“用电大户”。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分别达到382319亿千瓦。小时、37958亿千瓦时、36001.3亿千瓦时、27781亿千瓦时,稳居全国前四。
同时,这四个省份也是全国电力“缺口”最大的省份。上半年,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用电量“缺口”分别达95.02亿千瓦时、728亿千瓦时、7251.3亿千瓦时、62.999亿千瓦时。换句话说,这些巨大的电力需求我们自己的电力无法满足,需要“外援”来弥补。
电力供应关系经济发展,更关系基本民生。经济繁荣的省份该如何平衡电力供需矛盾?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目标下,全国电力市场格局将迎来哪些变化?
用电量
“用电量增长的变化趋势与GDP增长的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反映了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的整体复苏。”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数据中心主任王一轩此前表示。上半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43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
分省份来看,今年上半年,共有29个省份实现用电量增长,其中海南、内蒙古、青海、广西、西藏5个省份同比增长超过10%。相比之下,湖北、贵州两省用电量总量出现下降,成为全国唯一出现负增长的省份。
主要经济省份中,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仍是前四大“用电大省”。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75%、328%、53%、539%。总体回升趋势较为明显。如果放大到前十阵营,竞争会非常激烈——
广东、山东、江苏是3000亿千瓦时阶段用电“三雄争霸”。浙江、内蒙古、河北正在争夺2000亿千瓦时舞台。全社会剩下的12个用电省份,包括河南、新疆,都是达到千亿千瓦时的省份,只能争夺剩下的四个席位。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2965亿千瓦时,增长105%,仅次于海南,位居全国第二。对比2022年的数据,内蒙古一举超越河北,用电量排名全国第五。与此同时,辽宁整体用电量已超过湖北,位居全国第13位。
总体来看,工业用电占社会总用电量的绝对比例,内蒙古、辽宁的提升也体现了工业动能的增强。
以内蒙古为例,上半年工业用电量20113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76%。主要工业产品中,单晶硅产量259万吨,增长2.76%;多晶硅产量达到158万吨,同比增长31.22%。
与此同时,辽宁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214%,高出全国83个百分点;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1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568%。
在华晨宝马沉阳铁西工厂的车身车间里,机械臂正在焊接车身。图片
内蒙古光伏、辽宁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已成为拉动用电量增长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看看用电量负增长的两个省份湖北和贵州,关键还在于二次产出题。
贵州省能源局发布的《1-3月全社会用电量和输送情况》显示,一季度全省第二产业用电量仅为2293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下降9%。再看湖北经济龙头武汉,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0.46%,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5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传达了当前两地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
供需缺口
“预计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将紧平衡,部分地区用电高峰期电力供需偏紧。”如何应对“紧平衡”压力,成为各地保障能源供应的一大考验。
今年最先感受到“电荒”的国家是“西电东送”大省云南。早在今年2月,云南就对电解铝企业实施限产,让“电荒”再次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
向家坝水电站及库区图片
今年上半年,受长期干旱天气影响,云南发电量1552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03%,其中水力发电量10228亿千瓦时,全年发电量1022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36%。作为水电大省,云南上半年水电比重也从去年同期的776户下降到659户,火电和风电比重分别从134户和80户上升到218户和104户。
这也引发了广东“电荒”矛盾的新讨论。根据2022年数据,云南向广东送电量1221亿千瓦时,占广东省外受电量的6892%,占广东省发电量和受电量总量的1603%。
作为全国第一大经济省份,广东用电量始终位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广东以382319亿千瓦时的用电量位居全国第一。尽管发电量仅次于内蒙古,但仍存在62999亿千瓦时的缺口。
在此背景下,广东和云南可以说是“深度捆绑”,后者也成为了前者的“最强外援”。30年来,云南向广东、上海等地输送电力超过15万亿千瓦时,“西电东送”规模居全国第一。
全国范围内,上半年共有17个省份出现用电“缺口”,而广东并不是“供需矛盾”最突出的。今年上半年,山东电力“缺口”达95.02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与此同时,浙江、江苏的电力“缺口”超过700亿千瓦时,成为最“缺电”的省份。
此外,北京、河南、河北、上海等地的电力“缺口”也在400亿千瓦时左右,对外来电力依赖程度也较高。
那么,这些城市的电力从哪里来呢?自然就实现了区域“互助”。
从上半年来看,内蒙古无疑成为“最强外援”。2023年上半年,内蒙古发电量达到34522亿千瓦时,剩余电量达到115570亿千瓦时,均居全国第一。凭借煤电和风能、太阳能资源支撑,内蒙古输电连续18年全国领先,覆盖华北、东北、华东、西北和蒙古国。例如,山东省每年从内蒙古获得的电力超过300亿千瓦时,约占当地用电负荷的10%。
内蒙古以外,山西、新疆、云南上半年发电量均超过400亿千瓦时,宁夏、贵州、四川、陕西也突破200亿千瓦时。它们都是“西电东送”的重要力量,也是重要的电力来源。有力“外援”向“缺口”省。
打破障碍
多年来,水电一直是重要的支撑和调节电源。但近两年来,极端天气让西南水电大省经受了考验,也再次提醒我们能力互补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云南大力利用火电、风电等来抵消水电出力不足的挑战。与此同时,另一个水电大省四川的水电发电量也同比下降了14%,湖北甚至下降了335%,两者都通过增加火电、风电产量实现了新的平衡。电力和光伏发电。
河北张家口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照片
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在核电领域,广东发电能力最强,发电量5931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总量的1857%;在风电领域,内蒙古发电量达到6424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总量的1857%。1861;在太阳能发电领域,青海、河北发电量分别为11976亿千瓦时和11298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省发电量的171%和61%。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能源在电力市场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也体现了能源结构调整的有效性。在“双碳”背景下,各地充分利用新能源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不断加大新能源建设力度。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同比分别增长16%和74%,成为重要补充。
以内蒙古、广东为例截至今年6月底,内蒙古新增新能源并网容量超过80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累计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超过7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三;广东电网新增新能源并网容量突破40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超过3600万千瓦,占各类电源总装机容量的20%以上。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省份围绕“源网荷储一体化”或“新能源+储能”进行探索。——贵州大力推进探索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内蒙古乌兰察布建“巨型充电宝”解决新能源消纳题;山西正在大力建设以抽水蓄能为主、新能源储能为辅的储能调节系统.
与此同时,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趋势不断加强。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监管要点》,将加强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列为第一项。第一项是“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强调加强区域电力市场设置。规划研究,深化完善南方区域电力市场机制,加快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区域电力市场促进发展的平衡作用资源优化、互助、紧急盈余调整。
这也被认为是电力市场改革、实现区域“互助”的重要方向。但电力交易和市场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跨省区跨地区联络线和通道建设短板、跨省供电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博弈等。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全国市场交易电量的80%以上是在省内市场交易,省际市场交易电量不足20%。“省内多、省间少”仍是短期内难以打破的结构性特征。
未来电力市场,如何通过价格机制引导跨区域灵活配置,甚至引导新能源与储能更好匹配,将是重中之重。
每日经济新闻
关于最新电力版图谁是缺口大省,谁是最强“外援”?和河北工业用电多少一度的话题今天就聊到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